了解自己的找到自己自生命风格,亦即行动方向、条最提问情绪类型、适合生解苏格思考的拉底风格,可以帮助我们在弹性生涯时代发挥自我功能,找到自己自进而不断创造新的条最提问生存方式,以及找到调适心态的适合生解苏格方法。
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拉底“人格特质”。“人格特质”指的找到自己自是我们处理事情的策略,以及求取成功的条最提问公式(success formula)。
当我们信任自己时,适合生解苏格就不会自我怀疑。拉底当我们依照自己的找到自己自独特长处、天赋才能、条最提问兴趣爱好来发展时,适合生解苏格最有可能取得成功。因为“内在的动力”比“外在的推力”,更能引发我们深层的动机。
了解自我的“苏格拉底提问法”
渴望自我实现、想要感受自己的价值感,这个时候,就需要进行一场苏格拉底对话,为自己的生涯理出头绪。
使用“苏格拉底提问法”的基本原则是,尽量用“是谁、是什么、在哪里、何时、如何”的问句,避免询问“为什么”。
提问:
· 关于那件事情,体会一下:自己的感受是什么?
感受:
· 当你想到这件事情的时候,会有什么感受?
· 用一个形容词叙述自己的感受?
· 或是用一个比喻形容一下你的感受?
· 觉察一下:身体的哪个部位对这个感受会有反应?同时觉察身体感应到什么?
感受的背后隐藏着我们的想法,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自我觉察。
选择:
· 你归纳的这个结论是如何来的?
· 在众多的可能性中,是什么让你决定这样做?
· 关于这件事情,你最关心、在意的是什么?
生涯就是一连串的选择,了解自己选择的历程,人生比较不会陷入懊悔中。
关键点:
· 就像电影倒带般,回顾一下:事情发生的过程中,哪个画面让你印象最深刻?
· 这个画面有什么特别的涵意吗?
找到事件的关键点,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到经验,更能找到问题的解答。
整理:
· 思考一下:现在你可以清楚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吗?
· 事情从开始、过程到结束,是如何进行的?最后如何告一段落?
常常整理事情的来龙去脉,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头脑清晰,理出人生的头绪。
做决定的过程:
· 过往曾经做过什么重大决定吗?
· 对于当时所做的决定,你能够清楚知道,这个决定是如何做出来的吗?
· 跳出来观察一下:自己做决定时通常会考虑哪些因素?
每个决定的背后,或多或少都反映出我们的价值观,都是有意义的。
内心的决定:
· 有没有曾经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:我以后一定要做到什么?
· 或是曾下定决心:我绝对不要变成什么样的人?绝对不要让什么事情发生?
这些内心的决定,常常跟我们小时候的经验有关,在我们的潜意识中,小时候的决定,往往会指引我们未来的行动方向。
犹豫不决的时候:
· 如果这样做,预估会发生什么事情?
· 倘若不这样做,会出现什么状况?
· 万一决定的发展跟预期的结果不同的时候,会如何面对呢?
· 回想一下,上一次陷入犹豫不决是什么状况?
· 最后如何下定决心做选择?
· 如果有朋友跟你一样犹豫不决,你会给他什么建议呢?
犹豫不决的人通常很怕错误,试图做出一个“绝对不会出错”的决定,才会花这么多时间做决定。
回顾自我的转型之旅
以上这些问句,曾经帮我找到转型之路,摸索出自己的成功方向。
回顾我自己的转型之路,就像打开心灵的窗子。每当心里觉得郁闷难安,就想推开窗子,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。每当生活出现瓶颈,就想推开窗子,寻找心灵的答案,了解自己到底哪里不对劲。
人生第一次转型,是在我大学毕业,即将进入社会的时候。当时由于念的是大家眼中“最没有前途”的中文系,为了找到未来的方向,希望不要尝到“毕业即失业”的痛苦,我非常努力的“自我分析”一一列出自己个性的优缺点、特征喜好,再参考各种职业需要的条件,然后天真地认为自己最适合走大众传播的路。
为了从“中文系”转型到“新闻界”,我非常认真地去到各大专院校的新闻科系旁听,满怀热情地请教表现优异的新闻界前辈,积极主动地跟相关人士推销自己的理想抱负。
大四的时候,我进入《商工日报》的专题小组,开始我的记者生涯。由于之前的专题经验,毕业后我顺利应征进入《新女性杂志》。第二次的生涯转型,是在我临危受命,当上杂志主编的时候。当时的我才刚踏出社会一年多,历练不丰、能力不足,没想到却碰上总编辑罹患癌症的突发状况。
刚接下主管任务不久,我便发现自己需要快速成长,当时我才二十三岁,其他部门的同事从三十岁到六十岁都有,该如何取得元老级员工的信任呢?该如何指挥各部门的员工一起合作呢?该如何掌握经营管理的先机呢?该如何熟悉各个往来厂商的状况呢?
为了快速转型,我开始接触各种不同内容的课程,要怎么当个杂志社管理者?要怎么经营文化事业?要怎么预测未来的脉动,等等。我还记得当时上课的老师是前经济部长王志刚,虽然上课内容已全数忘光,但现在回头省思,发现这些课程我依然需要继续学习。
这次的学习经验让我领悟到,不管上任何课程,都必须经过“自省”和“消化”的过程,这些知识才有可能被灵活运用,不然就是“死的知识”。
第三次想要转型,是在我当上杂志主编多年,对工作的热情逐渐减退的时候。当时我莫名地陷入情绪低潮,做什么事情都不带劲,看什么事情都不顺眼。即使现在看当时的照片,都还是可以感受到那股“莫名的怨气”。很多人都不喜欢负向情绪,其实,负向情绪的功能就是在告诉我们:事情不对劲了,需要做些转变,让人生有不同的方向。
为了重新燃起工作热情,我选择放弃一切,到美国去进修广播电视课程。在异乡的这段期间,我尝试各种新奇的事物,结交不同国度的朋友,乐于体验各种型态的生活模式,积极参与不同名目的活动。这次的转型经验,使我深深体会,假如不要“自我设限”,其实转型并没有想象中困难,就看我敢不敢冒险,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。
第四次想要转型,是在我从美国回来,应邀担任多家公司的顾问的时候。我慢慢发觉,我不能再用过去旧的工作方式,来面对新的工作型态。我需要针对不同公司的需要,收集不同的信息;我需要针对不同老板的个性,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;不能全部“一视同仁”。
有了这个觉悟之后,我开始养成随时搜集数据,以及主动发掘问题的习惯。这样我才能和各个不同领域的老板讨论问题,并且找到解决之道。这次的转型经验给我最大的启示是,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,都可以帮助自己成长,并不一定非进学校上课不可。倘若能够用心观察周遭环境的转变,自然能够每天成长一点点。
整理自己的转型历程,发现早在这个阶段,我就已经进入弹性生涯时代,而且在当记者时养成的自我记录、自我书写习惯,让我清楚自己的想法、感受,指引我下一步的转变方向。
第五次想要转型,是在我进入写作的领域,成为专业作家的时候。在写作的过程中,我强烈渴望灵感,那种感觉就像一只饥饿的动物,到处找寻写作素材。几经寻觅之后,我终于明白每一次的成长经验,就是最好的写作题材,因此,与其“外求”,不如“自省”。只有亲身体验的故事,才是最感动人心的。
第六次想要转型,是在我和相交多年的男友分手的时候。当时我很想知道,为什么我会让一个曾经说过“没有你,我活不下去”的男友,下定决心离开我?究竟我做了什么,或说了什么,会让他受不了我呢?我开始回想自己的恋爱历程,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线索。
大量阅读心理学的书籍之后,我有了一些发现,我发觉自己是一个很害怕承诺的人,似乎只要承认对方是我的男朋友,我就会失去自由,对方也不会再爱我、疼我。我发现自己很羞于表达爱意,一厢情愿地以为“对方应该知道我的心意”。我发现自己对男友的要求越来越多,如果对方不懂得适时拒绝我的话,心理压力就会越来越沉重,互动的感觉也会越来越疲惫。
这次的经验,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、信任程度、感情需求,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。同时也激发我想要探索别人内心的想法,以及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。不可思议的是,这次的成长经验,对我现在做感情咨询有很大的帮助,因为不少当事人都跟我有相似的心理历程,都是在最爱自己的人离去时,才兴起自我探索的念头。
被幸福包围的时候,我们往往只在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。很多时候,强烈的震撼虽会带来痛苦,却也是最宝贵的成长养分。我常常跟当事人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:好的结束是幸福的开始。学会好好告别一段爱情,我们就可以进入不同的成长阶段。
第七次想要转型,是在进入心理辅导的领域后。当时我对心理相关理论与各种咨询技巧越发渴求,除了积极参加不同咨询学派的工作坊外,我同时也去台大旁听人格心理学、社会心理学。听着、听着,居然兴起报考研究所的念头。
一起在台北张老师基金会值班的伙伴,鼓励我去报考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询研究所。还记得考试的时候,看到人山人海的考生,心都凉了一半,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,而且大部分都是科班出生,我还有机会吗?
或许是没有抱太大希望,当我通过笔试,进入口试阶段时,简直欣喜若狂,不敢相信自己真的通过考试。这次转型,对我的生涯发展影响非常巨大,仿佛找到自己的天命。
我们每个人的成功公式,就藏在过往的经验中,无论是否习惯自我记录,都可以透过探索下面这些“生涯发展历程”的问句,或多或少挖掘出一些自我成功特质。
成功公式就藏在过往的经验中
· 学生时期,在班上承担哪些责任?会如何面对自己的责任?
· 自己曾经做过哪些工作?
· 第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是什么? 在你做过的工作中,哪些是你喜欢的?哪些是不喜欢的?
· 目前的职业是什么?何以会选择这个职业?对于这个工作的感觉是什么?
· 曾经做过长远生涯规划吗?规划内容是什么?
· 曾经想要换工作吗?想换什么类型的工作?
· 是否曾经对其他的职业有兴趣?何以会产生兴趣?
· 通常扮演执行者还是观察者?
· 你会为自己的故事下什么标题呢?
· 会不会小心翼翼留意细节?这些细节中,其实暗藏着我们适合的职业线索,以心理状态来呈现。
我们每个人的生涯发展都跟“自我概念”息息相关,譬如说,我们第一次的上学经验,可能会反映出未来如何看待世界跟掌握世界。
生命的贵人:
· 在你认识的亲朋好友中,你觉得谁是信任你的人?
· 在亲朋好友中,哪个人的鼓励能够给你力量?他们说了什么对你有帮助?
· 聆听别人的故事时,可以从中发现对方的资源跟长处吗?
生命贵人会反映出我们认同的人格优点,我们会采用跟生命贵人类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。
时间的运用:
· 学生时代,每天的例行性活动是什么?
· 下课的时候会做什么活动?
· 写作业、打电动、看电视……,你通常会如何运用时间?
运用时间的习惯,多半从学生时代就养成,回头检视这些习惯,可能会有意外的发现,帮助自己找到运用时间更有效的方法。
脱困的方式:
· 回想小时候走失迷路的经验?旅行途中走失的经验?开车迷路的经验?
· 受困当时,会不知该如何是好?不晓得下一步怎么走?
从走失的经验中,或许你可以发觉,当我们受困时,会如何帮助自己找到出路、方向。
试着从上面的问句中,找到自己的成功元素与处方:
以我自己为例,我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回忆,都跟走失有关。印象最深的一次走失是在住家附近,当时家里协助姑妈经营瓦斯行,小小年纪的我常常趁着妈妈忙着招呼顾客的时候,出去找附近的小朋友玩耍。
有一次莫名找不到回家的路,路上有个阿姨看到惊慌失措的我,便把我带回家,印象中,阿姨指着一排站在楼梯上的小孩对我说:“这些都是走失的小朋友,你先吃棒冰,我再带你去找妈妈。”我的小小脑袋顿时感到很困惑: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走失的小孩?”我立刻跟阿姨说:“我现在就要去找妈妈。”这位阿姨便带我去找妈妈,刚好在路上就遇到妈妈出来找我。
有次参加阿德勒工作坊,跟参与的伙伴讲述这个早年走失的回忆,这位伙伴听完后,立刻帮我找到“成功元素及特质”。伙伴发现,我很容易信任别人,但同时也会觉察环境中的危险讯号,马上做出理性的反应,帮助自己脱困。听完后,我真的如获至宝,非常感谢这位伙伴的回馈。
寻找自己“成功元素及特质”的过程真的充满惊喜,不同的生命主题,使用“苏格拉底提问法”都有不同的收获。
——本文摘自《内在勇气:激发内在潜能的15项心理练习》
copyright © 2023 powered by sitemap 渝ICP备2023018151号-4